刘云涛 http://m.39.net/disease/a_5387123.html一、槟榔介绍
槟榔别名槟榔子、大腹子、宾门、橄榄子、青仔,是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果期3-4月。
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槟榔
槟榔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1类致癌物,在土耳其、新加坡、阿联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被认定为*品,并被众多欧美国家禁售。
槟榔属温湿热型阳性植物,喜高温、雨量充沛湿润的气候环境。常见散生于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和平原溪边热带季雨林次生林间,也有成片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沟谷,山坎、疏林内及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质壤土荒山旷野。
槟榔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之间,最适气温在10-36℃,最低温度不低于10℃、最高温度不高于40℃,海拔0-米,年降雨量-毫米的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二、槟榔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槟榔全身都是宝,其果、种子、皮、花均可入药。除药用外,还可用于制作保健饮料、营养食(药)品,果皮可用于提取单宁。近年来,槟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种类日渐增多,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现将槟榔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槟榔
1炭疽病
1.1症状此病是槟榔主要病害之一。感病叶片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圆斑,继而变褐色。随着病害发展,病斑形状、大小和颜色变化较大,常呈圆形、椭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长0.3~20cm;后期病部呈灰褐色或深褐色,具云纹状,其上密布小黑粒(病菌分生孢子盘)。重病叶变褐枯死,破碎。芽受害时表现退绿、卷曲,而后出现不规则形红褐色斑块,病组织破裂,幼芽腐烂或枯萎。花穗发病时,首先在雄花的小花轴上表现*化,而后很快从顶部向下蔓延至整个花轴,引起花穗变黑褐色回枯,雌花脱落。绿果感病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墨绿色病斑;成熟果感病后出现近圆形、褐色、凹陷病斑,而后扩展至全果引起果实腐烂。在高湿条件下,上述各发病部位产生朱红色黏液状孢子堆。
1.2病原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属半知菌亚门。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pauld.etSehrenk。
1.3防治①加强槟榔园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苗圃阴棚高度要适当提高,以利通风透光,降低苗圃湿度。不要用病叶作阴棚,以减少侵染来源。②搞好田园卫生。对槟榔园中的病死叶片和落地的花枝、果实要清除干净,集中烧毁。
③在发病初期,用l波尔多液喷雾保护。也可喷洒5O苯菌灵可湿性粉剂l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倍液、12绿乳铜乳油倍液、7O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倍液或8O%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喷雾防治。
槟榔
2*化病
2.1症状发病初期,树冠下层2~3片叶叶尖*化,*化部分与绿色部分界线明显,在叶脉部位有清晰的绿色带。在病害发生早期,干旱季节来I临之前,症状不明显;干旱季节,症状不会加重。病株果实脱落严重。病害严重时,叶变短、硬、尖,且皱缩,侧根减少。在夏季,叶尖干枯坏死,严重的造成树冠倒伏。大部分感病植株表现*化症状后5~7年便枯顶死亡。
2、2病原病原尚有争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ML0(植原体,亦称类菌原体)是本病的病原。
2.3防治①不要在病害流行区附近建立新的槟榔园。②加强管理。改善排水系统,适量增施氮、磷、钾肥和石灰,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砍除病死株。④消灭媒介昆虫(刺吸式口器昆虫)。在槟榔易感病园花果期喷洒2O叶蝉散乳油~倍液或喹硫磷乳油,连喷2~3次,每隔7天一次;若开花期成虫盛发,可采用康福多1支(20m1)加水5~8kg喷雾;抽叶期每隔1O天喷一次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速灭杀丁、敌杀死等1~倍液。每年秋末冬初,喷施除草剂,清园灭荒。⑤可试用盐酸四环素2~4g溶于ml水中,实施树干注射。
3生理性*叶病
3、1症状此病主要在结果树中发生为害。发病的槟榔园各植株同时出现*叶,没有明显的中心病株。植株从最下层老叶开始*化,然后有次序地向上发展,使叶片*化脱落。叶片*化过程先为桔*色,后呈灰褐色坏死大斑,病健交界处不分明,有时最下层老叶完全*枯脱落,但上层叶片仍完全健绿。病株花序变小,提早枯萎;雌花少而多败育,即使结果也必然脱落。
3.2病原对于本病病原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叶病是由缺镁引起;多数学者却认为是缺钾所致。从有关资料分析来看,缺钾引起*叶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成龄树每年早春萌发新叶和花序迅速发育成长,消耗了大量钾肥,每生产kg坚果,至少要消耗氧化钾3kg;槟榔园水土流失,也带走一些钾肥,使土壤中有效钾含量低,如果没有及时增施肥料,就会使土壤中钾的含量越来越少,导致植株严重缺钾而产生*叶。据取样分析,病株叶片钾素明显贫乏,只有正常健叶的17.6,说明缺钾可能是本病发生的原因。
3.3防治①加强管理,对*叶严重的槟榔园。每株可试施尿素55g、过磷酸钙g、硫酸钾g(或氯化钾g);同时,加施硫酸镁5~l0g。②对酸性过强的土壤,适当施入一些石灰,中和土壤酸度。③对坡地要修建保水保肥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槟榔
4果腐病
4.1症状降水多的地区常发生此病。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未成熟果实腐烂和大量脱落。早期在受侵染的槟榔果实表面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果实。果实腐烂并从萼片处脱落。脱落的果实表面长有绒毛状的白色菌丝体。病害后期,果柄和花穗轴亦被侵染。在流行后期发生的侵染,导致果实干枯而不脱落。
4.2病原病原菌为蜜色疫霉Phytophthorameodii。
4.3防治在季雨开始前,用聚乙烯(标号)果袋套果保护果穗可有效防止果腐病。同时,在大的西南季风雨开始之前,预防性地喷一次1:1:波尔多液,并于40~45天后喷第二次。如果持续下雨,40~45天再喷第三次。注意须使硫酸铜和石灰完全反应,以免引起铜害。
除了保护性的喷药防治外,通过采用田间清洁卫生措施,收集和烧毁落果,除去感病的果穗、树顶和地上的植物残体,清除交替的寄主以减少病菌侵染源,亦是很重要的。
5茎基腐病
5.1症状最初外层叶片变*下垂,以后逐渐扩散。干旱情况下,树冠呈暗*色,叶片干枯,脱落。只剩下光秃树干。病菌自茎基部向上扩展,在茎干上1.5m以内出现褐色、腐烂病斑.并流出褐色汁液;根系受害变脆,褐色,干枯,终至整株死亡。病树茎基部产生白色近圆形子实体,以后变为淡红褐色。
5.2病原病原菌为灵芝菌GanodernalucidumKarm.。
5.3防治①开垦时彻底清除和烧毁感病树桩、根系以及槟榔园周围的野生寄主,定植前用克菌丹对土壤进行消*。②加强槟榔园卫生管理,改进排水系统,使种植园排水良好。③定期检查病情,发现病株,及时处理。病害早期,用0.2克菌丹淋灌病株有一定防治效果,对死株或无救病株要连根挖除,以杜绝后患。④避免在槟榔园附近种植易感病的树种,如凤凰木、铁刀木、水*皮等。
6芽腐病
6.1症状病害初期,幼嫩叶片与心叶被害,由*色变为褐色,干枯。到病害后期,心叶腐烂,外层轮生叶受害后变*,逐渐脱落。
6.2病原病原菌为蜜色疫霉Phythophthorameadii病原菌可在嫩芽或槟榔其他部位保持较长时间和随风传播。
6.3防治防治该病的最佳时机是在雨季尤其是在台风季节病害开始传播时进行。①将病株挖除并焚毁,以免传染到其他植株。②从茎干的一边纵向将芽的受害部分切除,用4O多菌灵倍液喷布发病部位;3天后用1.5霜疫灵喷布病部;再隔4天,用波尔多浆涂封切除病芽部位。③用1:1:波尔多液喷射叶片及叶丛以下部位。此外,还可利用铜制剂等进行防治。④清除该病原菌引起的腐烂果实。
7细菌性条斑病
l症状病菌主要侵染槟榔叶片,也能为害叶柄和叶鞘。叶片初期症状为暗绿色至淡褐色、水浸状的椭圆形小斑点或形成1~4lTtm宽、5~10mm长的短条斑,病斑周围*晕明显,病斑穿透叶片两面。
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沿叶脉间扩展。其宽度可达1cm或更宽,长度可达10cm以上,甚至等于整张小叶的长度。在一张小叶上可出现许多条斑,并密集排列成栅栏状,或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块病斑,一张复叶的所有小叶都可被侵染。病斑后期深褐色。在较长时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渗出淡*色、黏胶状液滴(菌脓),重病株病叶破裂,变褐枯死。叶柄病斑棕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无*晕,病斑渗透至叶柄2~5mm处,其维管束变褐色。叶鞘病斑褐色至深褐色,无*晕,微凸起,单个病斑近圆形,后期病斑汇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块。病斑穿透叶鞘两面,并深达里层的第二三片叶鞘。发病严重时,叶鞘病斑累累,造成整个复叶枯死。切取病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切口处有大量细菌溢脓从薄壁组织涌出。
7.2病原病原菌为野油菜*单胞杆菌槟榔致病变种,学名为Xanthomonascampestrispv.arecae(RaoetMohan)Dye。该菌也能为害甘蔗和椰子。
7.3防治①培育或选用无病健壮种苗。②加强槟榔园管理,消灭荒芜,排除积水,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死株及其残体。③发病初期喷射1:1:波尔多液,每两周喷一次。每两周喷射链霉素或四环素mg/L一次,连喷5次。
8茎泻血病
8.1症状茎基部初期出现褐色凹陷小病斑,继而病斑扩大,形成裂缝,流出暗褐色液体,随着病情发展,纤维层解体,导致病部形成深度不等的空洞。病害后期,病树冠较小,产量低。为害树干常见有小蠹虫。
8.2病原病原菌为奇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paradoxa(deSeynes)V.Hohne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8.3防治①改善排水系统。②把裂开的茎干内部被害组织清除,然后涂上热的煤焦油或波尔多浆。③用杀虫剂防治小蠹虫。
9藻斑病
9.1症状叶片病斑近圆形,直径0.3~0.5cm,深褐色,稍突起,其上有*褐色毛毡状物。
9.2病原病原菌为CephaleurosvirescensKunze,是一种弱寄生绿藻。
9.3防治①加强田园管理,清除杂草,使之通风透光。②喷射1:1:波尔多液。
10煤烟病
10.1症状叶片、果枝和果实上产生许多黑色粉霉斑,并呈辐射状扩展,最后被害部几乎满布煤烟状霉层。
10.2病原病原菌为山茶小煤炱Meliolacamelliae(Catt.)Sace.,属子囊菌亚门,小煤炱属。
10.3防治①防病先灭虫(蚧类、粉虱、蚜虫等),可用4O氧乐果1倍液喷雾。②发病初期喷射1:1:波尔多液。
11根颈腐烂病
11.1症状病菌从小苗根部侵入,可见根颈处组织呈水浸状,褐色腐烂,并向茎部发展,使叶片枯萎下垂,乃至整株死亡。
11.2病原病原菌为Phytophthorasp,,属鞭毛菌亚门,疫霉菌属。
11.3防治①搞好田园排水系统,防止根颈周围积水。②挖除病死树,并用1%硫酸铜溶液淋浇病穴,防止病害扩展。
I2叶斑病
12.1症状病斑多出现在叶尖和叶缘,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灰褐色大斑块,边缘有暗褐色坏死线,但病斑不星轮纹状,无*色晕圈.病部中央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盘)。
12.2病原病原菌为PestalotiapalmarumCooke,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
12.3防治①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清除病残组织,避免土壤过湿。②发病期及时喷布1:1:波尔多液、75百菌清倍液、7O甲基托布津倍液或5O多菌灵倍液等。
13褐根病
13.1症状发病初期,植株外层叶片退绿*化,并逐渐向里层叶片发展,树干千缩,呈灰褐色,随后叶片脱落,整株死亡。病根表面粘泥沙,偶见铁锈色至褐色菌膜,木质部轻、干、硬、脆,具褐色网纹,后期呈蜂窝状结构,并有白色菌丝夹杂在其中。病树1~2年死亡。
13.2痛原病原菌为茶褐根腐病(或有害层孔菌)PhellinusnO~iUS(Corner)G.H.Gunn.,属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多孔菌科。
13,3防治①开垦建园时彻底清除或*杀林地中的感病树桩、树根,槟榔园周围的野生寄主也要清除。②加强管理,消灭荒芜,增施肥料,增强槟榔对病害的抗性。③定期检查病情,发现病株,及时处理;对死株或无救病株要连根挖除,以杜绝后患。④对褐根病株,可试用0.5十三吗啉水剂淋灌病树周围土壤,杀死病菌。
l4黑纹根腐病
14.1症状病菌多从根颈部的受伤处侵入,植株发病后,叶片退绿变*。病根表面不粘泥沙,无菌丝菌膜,但在根皮与木质部之间有灰白色菌丝层;病根干腐,木质部剖面有波浪状黑线纹,偶见黑纹闭合成小圆圈。发病后期,根颈病部产生子实体。子实体扁平,紧贴病部,似膏药状,开始白色,然后渐变灰绿色,质地柔软,最后变为黑色、炭质,变脆。
14.2病原病原菌为Ustulinadeusta(Hoffro.etFr.)Lind.,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
14.3防治防治方法同槟榔褐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