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素牙成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廖彬宇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
TUhjnbcbe - 2021/7/20 13:47:00

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

——记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之“知学”

前面讲完了“知志”,现在给大家讲讲知学。这是“儒家31知”的第二个步骤。志愿立了,不是就完结了,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生好比导航,立志就是设定目的地,有志向的人可以坚毅地朝着这个目的地走。通往目的地的路很多,你可以选择避开拥堵,也可以选择直上高速。怎么选择路?这就是智慧。缺乏智慧,也许会走弯路,但是无论怎么绕,最终是一定能到达目的地的。而没有志向的人就是漫无目的,既费油,又损车,而且到最后还一无所获,一事无成,没有意义。

智慧的获得,首先是要通过学习,还有加强修为。这两者都是孔子和儒家极为重视的。《论语》中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就表明了态度。为学和为道,是孔子之所以终于能够“大成至圣”的关键。其实不仅是孔子,道家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为学”和“为道”。

我在上初中时,我学儒释道易,喜欢看这方面的书籍,老师说孔子是给人类带精神枷锁的,释迦牟尼是宣扬迷信的,老子是消极无为的,《易经》是算命看卦,看这些做什么!我听老师这样说,心里就很为中华文化的前途充满了担忧。为什么呢?因为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会断送多少莘莘学子的慧命,从此与“道”相违行?另一方面我又担忧,我们国家,连教书育人的老师都在大力批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说明传统文化的未来岌岌可危,濒临断层,因为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已然是普遍现象和常态现象。我们的中学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那么在大学里面他们又在学什么呢?义务教育的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丁点《论语》的选句,可是在学习时基本都是当成文学在学,而无关思想。如果把中华传统经典仅仅作为文学来研究,那简直是暴殄天物,是买椟还珠。而这种学习乃至研究方法,则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中华文化,我常常称为“肢解”。把自成系统的巨硕伟大的中华文化,进行五马分尸、大卸八块,令其身首异处,自然面目全非,不是迷信和糟粕才怪。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萌生了退学之念,想要走一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从小学到大学,学了一堆的知识,可是到最后也许连根本的价值观都是错的,我这一生将是多么的悲哀和多么的无可救药!但是现代社会,像这样的人,却是多不胜数。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论起任何话题,都显示出博闻强识,然而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出了根本性问题却不自知。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我在18岁那年,发愿十年内要创办一个规模可观的书院,十年期到,真的感受到了“人有大愿,天必助之;人有善愿,天必成之”。四观书院是我在28岁时成立的,四观就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多了一个天下观。西方文化提出来的“三观”,在中华文化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易经》里说的“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下观而化也。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个大观、中观、下观其实就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在《平心平天下》里有过论述,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这三个观共同指向一个观,叫做“天下观”。天下观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是站在比宇宙还要高的角度统观宇宙全貌的智慧。它既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也是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天下观”。今天有的学人说古代中国很肤浅,所以提出了可笑的“中国中心论”,其实他这才是对中华文化的肤浅认知。中华文化是关乎天下生民命运归宿问题的终极关怀,他的着眼点不是个体,而是全体,是为全人类谋福祉,是为全世界开太平。正因为中华文化提出了伟大的“天下观”,所以数千年来,始终是“正道不衰,正学不绝”。所以我所希望的四观书院,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三观毁弃的时代,重塑我们的四观精神。

这几十年来的情形,社会上无论做什么,都要和经济挂钩,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和尴尬,自然也使我的心愿在实行时变得不够纯粹。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人就会越来越麻木不仁,无论做什么,都要看有没有回报,有多大回报!会越来越浮躁,急功近利,以前的时代是“谈钱伤感情”,现在是“谈感情伤钱”。一切都为了钱,人就会脱离本位,脱离操守,舍本逐末。学者一旦

1
查看完整版本: 廖彬宇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