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多少少都有听说或者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我不能吃XX药,我过敏,每次一吃就会胃疼/头疼/拉肚子…”
药物不耐受是个很广的概念,原因也有很多种。大部分不耐受的原因是由于药品自身引起的副作用,而这一反应不涉及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你的免疫细胞们如果不是在睡大觉就是可能四个细胞凑一桌斗地主呢,总之,没在参与这事儿。
举几个例子,很常见的有:
吃了某种药胃不舒服(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吃了某种药犯困(例如苯拉海明,苯噻啶等)
吃了某种药拉肚子(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二甲双胍等)
吃了某种药头疼头晕(例如赖诺普利,舍曲林等)
等等等等。
而这些不耐受大部分情况下能够通过改变服用方式避免,或者随着服药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药物敏感和药物不耐受的区别!
药物敏感和药物不耐受最大的不同就是,你的免疫系统参与到这场大乱斗当中来了
如果战事较轻,你可能经历的症状会有例如红疹,皮肤瘙痒,荨麻疹,干咳;
如果硝烟四起,你可能经历的症状就可能就是呼吸困难血压骤降,很可能有生命危险了。
总之,如果你确定知道自己或者家人对某种药物过敏,请一定告诉你的医生或者药师。
为什么要分清楚这两个事情?
“如果对某种药物不耐受,直接说我对它过敏也可以啊,反正我不喜欢用这种药的。”
其实这种想法非常正常,换我我也不想要用一些会让我更加不舒服的药,生病已经够难受的了,不是么?但是,长远来看,把这两者混淆会对以后的用药产生不太好的影响。
不同的药物之间很可能有类似的分子结构,比如常见的利尿剂”呋塞米“和抗菌药物”磺胺甲恶唑/甲氧苄氨嘧啶“的分子结构里都包含”磺胺结构“。
如果一个患者有已确认的严重磺胺类药物敏感史,那么这样的患者可能也需要避免“呋塞米”。
因此,如果混淆两个概念,很可能会限制一名患者可供选择的药物的范围。
非常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青霉素过敏。
一个病人被查医院,对于这样的疾病,最有效的首选疗法就是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但是在审读病历的时候,药物敏感栏里面有青霉素,没有备注敏感症状。
在和病人核实的时候,病人告诉我他的”敏感症状“是肠胃不适,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药物不耐受“而不是”药物敏感“,在权衡利弊之后,这个病人在青霉素的治疗下康复出院了。
试想,如果没有核实而是用了备选药物例如多西环素或四环素等,治疗失败的概率会高很多,这名患者也要遭受更久的病痛。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药物敏感/不耐受没有分清楚,造成了更佳有效,副作用更少,或者更加便宜的首选药物不能使用,从而只能选择可能不那么管用,更贵,或者更少数据支持的药物疗法。
这样的情况想必大家是不愿意看到,也不希望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的。
当然,作为病人,并不是反对和医生或者药师交流”药物不耐受“的情况,毕竟只有交流了这些”不耐受“我们才能更好的给你提供解决方案,让用药的过程少一些痛苦;
而涉及到”药物敏感“的时候,尽量提供一些敏感症状发生时的情况,所以医生知道哪些药需要避免。
而作为医务工作者,如果有时间,如果看到患者药物敏感栏下有列某些药物,也能多问一句”药物敏感“的症状是什么并做备案,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病患。
更多阅读:
肾总感觉不舒服是肾虚了?提醒:警觉是多囊肾病,严重可致肾衰竭
银屑病到底是传染病?还是遗传病?全球首创本维莫德有何治疗优势
宫颈糜烂8年了,会恶变吗?提醒:若这2项指标正常,就无大碍!